位置:首页 > 燃气资讯 > 西气东输管道增输与安全改造工程通过验
西气东输管道增输与安全改造工程通过验收
浏览次数 491 , 日期 2014-10-08 , 燃气设备 加入收藏
西气东输管道增输工程、安全改造工程日前通过竣工验收,专家从工程建设、经济、档案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审核和验收。经过审核,竣工验收委员会认为,西气东输管道增输工程及安全改造工程建设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符合相关建设规范标准,已按设计文件要求建成,工程质量合格;投产运行后,系统运行稳定,操作安全可靠,达到设计能力,满足设计要求和实际生产需要,具备工程竣工条件。
西气东输增输工程包括新建12座压气站,改造原有的10座压气站,是中石油在西气东输管道工程建设基础上,优化配置,扩能增输,进一步推进西部能源开发和促进国家能源供需调整布局。通过该工程,管道年输气能力由原设计的120亿立方米增加到170亿立方米,它的建成投产,不仅有效缓解了长江三角洲地区能源紧张局面,而且通过已建成的天然气管网系统起到了向北京及华北地区、两湖地区以及西宁、兰州、银川等地天然气供应的增输调配作用。
西气东输安全改造工程包括轮南压气站新增一台压缩机组,孔雀河、鄯善、柳园、酒泉、盐池、哈密、红柳、玉门、山丹等9座压气站各增加一台套备用压缩机组,以及金昌等5座压气站增设空冷器和相应地面附属工程,是在170亿立方米增输工程后对9座“2+0”配置的压气站配置备用机组,同时在轮南首站增设增输机组,以保证西气东输管道的安全平稳运行。安全改造工程的建成投用,不仅有效满足了全线170亿立方米商品气量输送的要求。而且有效减少了由于机组失效、维检中对上游供气和下游用气造成的影响,保障了系统供气的稳定性。同时,减少了运行调配难度,提高了整个管网的可靠性,有效保证了天然气输送的安全平稳。
据悉,西气东输管道增输工程22个单位工程质量合格率100%,21个单位工程优良率95%;安全改造工程10个单位工程质量合格率100%,各项指标达到设计文件和规范标准要求,实现投产一次成功。增输工程从2004年决策启动到2007年西段压气站建成投用达到170亿立方米输量,建设工期为36个月,比原计划提前了60天,2006-2009年东段压气站建成投用达到170亿立方米输量,建设工期为42个月,比原计划提前了30天,安全改造工程在边运行边改造的条件下均按计划建成投产。
此外,西气东输管道增输工程和安全改造工程积极引进国际先进设计理念和技术标准,借鉴大型压气站建设经验,并结合我国实情,在工艺设计、设备选型、施工标准方面,消化吸收,不断优化,有效地提高了工程质量和技术水平。增输工程自动化控制,SCADA数据传输等纳入已建管道系统,将管理、数据采集和信息系统集于一体,实现了就地、站控、调度中心三级控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西气东输增输工程包括新建12座压气站,改造原有的10座压气站,是中石油在西气东输管道工程建设基础上,优化配置,扩能增输,进一步推进西部能源开发和促进国家能源供需调整布局。通过该工程,管道年输气能力由原设计的120亿立方米增加到170亿立方米,它的建成投产,不仅有效缓解了长江三角洲地区能源紧张局面,而且通过已建成的天然气管网系统起到了向北京及华北地区、两湖地区以及西宁、兰州、银川等地天然气供应的增输调配作用。
西气东输安全改造工程包括轮南压气站新增一台压缩机组,孔雀河、鄯善、柳园、酒泉、盐池、哈密、红柳、玉门、山丹等9座压气站各增加一台套备用压缩机组,以及金昌等5座压气站增设空冷器和相应地面附属工程,是在170亿立方米增输工程后对9座“2+0”配置的压气站配置备用机组,同时在轮南首站增设增输机组,以保证西气东输管道的安全平稳运行。安全改造工程的建成投用,不仅有效满足了全线170亿立方米商品气量输送的要求。而且有效减少了由于机组失效、维检中对上游供气和下游用气造成的影响,保障了系统供气的稳定性。同时,减少了运行调配难度,提高了整个管网的可靠性,有效保证了天然气输送的安全平稳。
据悉,西气东输管道增输工程22个单位工程质量合格率100%,21个单位工程优良率95%;安全改造工程10个单位工程质量合格率100%,各项指标达到设计文件和规范标准要求,实现投产一次成功。增输工程从2004年决策启动到2007年西段压气站建成投用达到170亿立方米输量,建设工期为36个月,比原计划提前了60天,2006-2009年东段压气站建成投用达到170亿立方米输量,建设工期为42个月,比原计划提前了30天,安全改造工程在边运行边改造的条件下均按计划建成投产。
此外,西气东输管道增输工程和安全改造工程积极引进国际先进设计理念和技术标准,借鉴大型压气站建设经验,并结合我国实情,在工艺设计、设备选型、施工标准方面,消化吸收,不断优化,有效地提高了工程质量和技术水平。增输工程自动化控制,SCADA数据传输等纳入已建管道系统,将管理、数据采集和信息系统集于一体,实现了就地、站控、调度中心三级控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