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价调整方案已经上报省里了,至于什么时候正式执行,就要听市政府的了。”4月3日苏州某燃气集团高管吴强(化名)向记者透露。
苏州很有可能将成为继长春后,国内第二个宣布气价上调的城市。从2005年以来,当地就一直未调整过天然气价格。
3月25日,《中华工商时报》称自4月起国内天然气价格将上调1元/立方米以来,气价立刻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偏偏就在4月1日,长春宣布调整气价,当地发改委价格处处长邵树权不得不表示:“长春涨价属于个案。”
“事实上,长春等地天然气涨价是被外界误读了,它们都是在补涨。2010年上游涨价这些城市都没动,跟各界关注的气价改革是两码事。”4月3日,国家发改委能源所一位官员无奈地解释说。
他指出,气价改革是国家发改委推进能源价格体系市场化的重要步骤,市场化的结果是国内的气价与国际市场价格间接或直接挂钩,以便有更加充足的资源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而目前长春、苏州、无锡等地的气价上涨,应该是这些城市为缓解过去上游气价上涨给下游燃气公司造成的经营压力,这与气价改革无关。
然而由于气价大幅上调预期已经形成,为了尽快平息抢购热潮,陕西等地物价局不得不做出承诺,“今年陕西省居民用天然气价格不作调整”,这也许意味着酝酿3年之久的气价改革进程将不得不在今年暂时中断。
混乱的消息源
3月25日,《中华工商时报》头版头条刊发消息称,从4月起,国内天然气价格将进行大幅度上涨,其各地零售终端价格将达到3元-3.5元/立方米区位,进而逼向4元大关。
“其中北京增量气为3.14元、黑龙江增量气为2.9元、江苏增量气为3.3元、上海增量气为3.32元、广东增量气为3.32元、陕西增量气为2.58元、新疆增量气为2.29元”,该报称。
这些省市目前的气价都远低于该报所披露的天然气终端销售价格,有些地方的气价甚至较其披露的低1元/立方米。如果真的按照这一涨价幅度进行,居民生活成本无疑将有所增加。
于是,从3月25日起,全国各地,特别是西安、哈尔滨等地掀起了一轮“抢气”的热潮。有些老年人甚至怀揣速效救心丸、搬着小马扎,半夜就去燃气公司门前排队抢气。
“这个消息是无稽之谈!”3月25日,上述国家发改委官员愤愤地说。就25日当天上午,他已经接到了数十个确认这则消息真假的电话,其中有不少还是地方发改委打来的,“他们埋怨我们打突然袭击了。”
3月27日,国家发改委再次在其官网上证实,这则消息完全不实,纯属无稽之谈。
“关注天然气的人都知道,自西二线投产以来,我们和有关方面一直在酝酿气价改革,各方也为此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我们从未有过打突然袭击的想法,更不会不征询各方意见就匆匆出台调价政策。”这位发改委官员表示。
据他介绍:按照流程,国家发改委出台能源价格新政策时,通常会先委托一些研究机构或相关企业拿出多个实施方案,再由国家发改委内部组织相关官员进行评估,选出一个或多个备选方案后,再交由各地政府和相关行业组织、相关企业进行讨论。最终在集采众家意见后,拿出候选的方案(不止一个),报国务院办公会议讨论通过后公布执行。
上述官员表示:“至于各地方的天然气终端价格,那也有一套流程,不归我们管,而是由当地政府按流程执行。”
因此,发改委认为《中华工商时报》所公布的各地价格是“不知所云”。3月底公布气价改革,4月就开始执行更是“无稽之谈”。
但长春却实实在在打了发改委一记耳光。4月1日长春物价局宣布:当地居民用气从即日起由2元/立方米提升至2.8元/立方米,涨幅高达40%。由此公众的视听完全混乱了。
不仅如此,近日来陆续有地方媒体报道,无锡、邯郸等地也在4月1日上调了燃气价格。这令发改委的辟谣显得更加苍白无力,这个国家价格主管部门的公信力再一次遭到质疑。
长春故事
实际上,自2005年至今长春当地天然气价格就一直没有调整过,然而在这8年中,国家发改委已多次上调了天然气的出厂价和管输价格。
最近一次的2010年,国家发改委一次上调天然气出厂价0.23元/立方米,并要求各地方政府尽快组织天然气价格听证会,以便理顺天然气价格。上述官员表示:“只是当地政府碍于民生,不允许下游燃气公司涨价罢了。”
2013年,随着国内气价改革脚步日已逼近,若还不允许燃气公司适当调整天然气终端价格,那么一旦气价改革开始实施,当地将面临更大的气价涨幅。
于是今年2月25日,长春物价局组织召开天然气价格听证会。在与会25名代表一致同意气价调整后,将在听证会召开后的15日内将听证笔录和听证报告一并提交定价机关,市政府最终确定调价方案,报省物价局审批后向社会公告。
4月1日,在履行了所有气价调整程序后,长春当地燃气公司开始调价。恰好,这与《中华工商时报》所称的“天然气涨价时间表”不谋而合。但上述报道所说的气价改革和长春的气价上调完全是形同而实不同的两码事。
苏州的境遇也与长春一样。3月18日,吴刚及数十位代表共同出席了在苏州市物价局召开的天然气调价听证会。“虽然很多听证会代表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质疑,但面对上游三次提价而终端气价始终未能调整这个情况,代表们都表示理解我们的提价理由。”吴刚说。
据他介绍,目前苏州民用天然气价格2.2元/立方米,已大大低于燃气公司的燃气业务运营成本2.43元/立方米(这个数据经过了当地物价局的核实)。且目前气价仅相当于同等热值液化石油气(LPG)的43%、相当于同等热值电价的42%,适当提高天然气价格,对理顺天然气与其他替代能源的比价大有益处,也有利于燃气公司更多向市场组织资源。
吴刚等燃气公司代表提出,上调民用天然气价格0.23元/立方米。“以目前苏州户均人口3.1人测算,苏州市区居民生活用管道天然气每户每月平均用气量约为14立方米,若按苏州气价调整幅度0.23元/立方米计算,每户每月将为燃气多支出3.22元;若按长春的0.8元/立方米计算,多支出11.2元,实在不会对民生产生大的影响。更何况,为了扶助弱势群体,政府还出台了多项配套政策。苏州市政府就要求燃气公司对9100户弱势群体给予部分减免。”
然而,随着公众对气价改革及气价调整关注度的提高,吴刚对苏州市政府何时能够正式批准气价调整、上涨的幅度是多少的前景越来越谨慎。
事实上,目前天然气价格改革已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了。
4月1日,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12年全年国内天然气产量107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5%;天然气进口量(含LNG)425亿立方米,增长31.1%;表观消费量1471亿立方米,增长13.0%。
天然气进口量达到425亿立方米,这意味着当年中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达28%以上,逼近了国际公认的30%的能源安全警戒线;而随着国内天然气消费量的不断增长,未来几年内突破30%甚至更高已是不争的事实。
在2012年11月刚刚公布的“天然气利用政策”中,国家发改委明确宣布,国家将放宽天然气发电政策,天然气发电项目被纳入允许类,天然气热电联产被纳入优先利用序列。
“这意味着国内天然气消费量将大幅提高。”中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一位专家说,“在页岩气、煤层气等尚未大量商业开采前,进口天然气是弥补缺口的唯一方法。但现行的气价模式成为进口气的瓶颈”。
据他介绍,中国能源蕴藏的特点是缺油少气富煤,近些年来,国内常规天然气除了普光气田外,油气领域并没有大的发现,因此进口气将在国内天然气市场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份额。
自2009年西二线通气以来,由于中亚进口天然气的新疆到岸价格已经很高,再经过数千公里的管道运输,因此运营商中石油确实背负了很大的亏损压力。若还继续过去的气价政策,那么它将很难再拓展新的国际气源。
3月22日,中国石油(601857.SH)公布的年报也证实了这点。2012年该公司天然气与管道板块营业额为2021.96亿元,比2011年1730.58亿元增长16.8%。但是,受进口中亚天然气及LNG亏损增大影响,该板块经营亏损21.10亿元,比2011年的经营利润降低176.40亿元,其中销售进口天然气及LNG亏损额达419亿元。
目前,中石油正在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协商俄气进口,在习近平和普京的共同推动下,俄方承诺今年将签署380亿立方米/年天然气供应合同——这已相当于2012年中国进口天然气总量的90%。
“然而由于国内气价机制,我们始终与俄方议定供气价格,气价不改革,那么我们只能放缓一些天然气进口的进程。”中石油总部这样表态。
工业气已涨
当居民用气价格调整还处于纠结状态时,中石油、中石化等上游供气商已上调了液化天然气生产商等直供工业用户的用气价格。
宁夏当地有人向记者透露,日前宁夏某LNG生产商已接到中石油的通知,鉴于中亚天然气进口价不断上涨的实际情况,该公司通过西气东输管道获得的天然气将上调,“每立方米约3元-3.5元”。
据他介绍,近年来,随着中央政府对节能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这家企业开始利用比邻中石油长庆油田的有利地位,斥巨资在银川建立了包括天然气发电厂、LNG加工基地、天然气管网配送在内的天然气产业链。
“去年上半年,其LNG加工基地才刚刚投产,今年就将面临原料涨价的事情。”他说。
他表示,这家企业目前已根据中石油的涨价幅度及下游市场的供需状况,适时调整了自己的LNG出厂价格,“只要中石油的涨幅不是过猛,这家企业还是能将这部分成本转嫁出去的。”
由于管道天然气价格与油价、LPG等都存在比较大的价差,因此2004年西气东输管道投产以后,很多过去以燃料油、LPG为原料的企业都改用管道天然气作为其动力能源;即便是无法获得管道天然气的企业,也将其动力能源改换为LNG,以达到政府有关节能环保的要求。
“由于工业用气不需要开听证会,直供用户只能与上游供气商协商定价;如果对方拿出无法变更的理由,那么这些直供户也就只能被动接受气价了。”吴刚说。
事实上,国家发改委也一直在鼓励工业用天然气的气价调整。2007年11月,鉴于上游成本的上涨,国家发改委发文,批准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上调工业用天然气出厂基准价格,每千立方米基准价格上调400元。
当时,国家发改委即表示,调价的目的是抑制工业用天然气项目过快增长,以及汽车用天然气的盲目发展,缩小天然气和可替代能源的价格差距。
然而由于国际油价飙升及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实施,国家发改委并未实现初衷,油价与气价的价差甚至出现了扩大的趋势。
“目前国内车用LNG的价格2-5元/立方米,较成品油价格低很多,对于出租车、货运车辆来说,更换燃料将极大地节约成本。”有广汇能源高层说。正是看到这其中的商机,广汇能源、中石油、中海油等都在擦拳摩掌,在全国各地跑马圈地,建设LNG加气站。
原中石油董事长蒋洁敏也曾表示,目前国内天然气价格与同等热值的能源价格挂靠仅达30%,而国际上挂靠的比例是50%-70%。
因噎废食?
“不论是新中央决策层,还是国家发改委,都已经明确提出要加强节能环保的投入,天然气比煤和油都洁净,却因价格体系所限,而无法更进一步推广使用,这实在是无法想象。”吴刚说。
他认为,经过测算,燃气价格的调整对居民的生活并不会产生大的影响。即便是那些低保户、低收入等弱势群体,政府也会出台相关扶助政策。那么“为什么要因为一些误解,而阻碍国内天然气价格改革的进程呢”?
但在目前的风口浪尖下,哪一级政府又敢于贸然推动气价改革进程?
陕西等地物价局表示,之所以一年内不调整气价。这是因为当地居民用气主要源于当地长庆油田和大庆油田,因这些企业的生产成本并未发生大的变化,因此也就不用上调当地气价了。
“百姓的压力太大了。”一位陕西当地官员无奈地说。
据他介绍,3月25日《中华工商时报》消息刚刚披露,就有大批市民跑到燃气公司,要求为自家的天然气充值卡大量充值。即便在当地物价局声明尚未接到天然气调价通知后,一些老年人仍然堵在燃气公司门口,“不能充值就不走”。
而这一幕,还发生在兰州、哈尔滨等多地。甚至令当地政府不得不组织保安、出动警方来维持秩序,“有人甚至一次性充值5000元,这要用多少年啊!”
在很多天然气产业的实践者和研究者看来,这场闹剧已大大阻碍了中国天然气产业的发展。“我十分想念广东、广西天然气价格机制试点方案。”3月28日,中石油规划总院天然气市场专家杨建红在微博中表示。
当时,因为两广地区的管道天然气市场是一片空白,而且居民消费能力比较强,因此国家发改委选择在当地进行气改试点,以上海到岸燃料油和LPG为基准,经过一定公式得出广州管道门站价格2.74元/立方米,南宁管道门站价格2.55元/立方米。
“这个价格比LPG和油、电等都便宜,而且方便,因此各方用户都抢着和我们签长期供气协议,甚至一些2006年就跟中海油有合作的燃气电厂,也派员与我们洽商购气。”一位当时参与两广市场开拓的当地人士回忆道。
他认为,正是因为那里是一张白纸,才使得当地的市场推广十分顺利;然而在全国推广气改,首先就要遭遇既得利益者的抵制。这里的既得利益者包括天然气储备丰富的省份。
问题并不是无解。2010年后,国家发改委先后出台了多项鼓励煤层气、页岩气产业的发展政策,其目的正是为了鼓励国内企业开发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以缓解石油央企们天然气业务的经营压力。
国土资源部不但进行了两轮页岩气招标,拍出了数十个页岩气区块,而且还出台了0.4元/立方米的补贴政策;而煤层气0.2元/立方米的补贴政策更是一直在持续,最近中海油又斥巨资重组中联煤层气,从而使页岩气和煤层气两个产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
3月18日,中石油、中石化等石油央企宣布了自己的页岩气发展目标:2015年中石油将完成页岩气商品量15亿立方米;中石化也将实现1.3亿立方米产量;而中海油也披露2012年公司煤层气产量4.7亿立方米。
“2014年,在涪陵页岩气区块将建成3亿立方米/年页岩气产能,到十二五末那里将建成10亿立方米产能。”中石化集团副总经理曹耀峰说。
不过,不论中石油宣布的15亿立方米产量还是中石化宣称的10亿立方米产能,对于国内迅速提升的天然气消费量来说都是杯水车薪。“而且页岩气开发尚处在起步阶段,其开发成本必然高企,所以未来其发展瓶颈还在于气价。”上述中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专家说。